我们都知道人活着离不开血液,血液是宝贵的,那么血液里面有什么呢?
血液的成分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的主要成分是水,还含有多种凝血因子和蛋白,血浆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血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血细胞包括三种血细胞:一是白细胞,主要是发挥免疫功能。二是红细胞,红细胞内含血红蛋白,主要运输氧和营养物质,同时将二氧化碳运输到肺排出体外。三是血小板,血小板主要发挥止血的作用。
而其中的白细胞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卫士”。当病菌侵入人体时,白细胞能发现并通过变形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的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如果体内的白细胞的数量高于正常值,身体又有异常的感觉,很可能是身体有了炎症,也许是感染也可能是其它原因,我们就单独拎出中性粒细胞,来谈谈它什么有时候会升高,有时候又降低。
我们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得出一个健康人的正常参考值,一般中性粒细胞的数量会占总的白细胞数量的40%~75%,估算一下它的数量约1.80~6.30×109/L(等于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在平时医院检验科的报告上,我们也会看见有几行数据,显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数量和绝对值数量。
其实在健康人的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数量会根据实际情况发生一些波动,我们称为生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比如饱餐后、情绪激动时、剧烈运动后、高温严寒等可使中性粒细胞暂时性升高,休息后会降低。另外,刚出生的小宝宝中性粒细胞也偏高,女性月经期和妊娠5个月以上也可增高。生理性增多都是一过性的,不伴有白细胞质量变化,属于正常变化。
而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它的原因很多,我们大致分成反应性增多和异常增生性增多两大类。反应性增多是机体对各种病因刺激的应激反应,有病菌来侵略人体,人体派出免疫细胞军队抗击。机体会动员骨髓贮存池中的中性粒细胞释放,或使边缘池的中性粒细胞进入血液循环,这些中性粒细胞大部分是成熟或较成熟的。最多见的原因,就比如化脓性球菌引起的局部炎症或全身性感染,病毒就比如流行性出血热,乙脑、狂犬病,立克次体比如斑诊伤寒,螺旋体比如钩体病,梅毒、寄生虫如肺吸虫。其次常见的原因就是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如严重外伤、手术、大面积烧伤等,还有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急性中毒等。某些恶性肿瘤也会通过多种方式刺激中性粒细胞释放或者促进生成。
细胞也是经过分裂发育而来的,从幼稚到成熟,如同人一样从婴儿到成年人。所以另一种中性粒细胞异常增生性增多,就是因为造血组织中原始或幼稚粒细胞大量增生,从源头就发生异常了,此时释放至外周血中的主要是病理性粒细胞。比如经常说到的白血病就是这样的情况。
中性粒细胞不止会增高,也会减少。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称粒细胞减少,<0.5×109/L称粒细胞缺乏。此时机体免疫力下降,可见于病毒感染,如流感、肝炎,也可见于细菌感染,如伤寒,如果是老年人,尤其是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或恶性肿瘤的老年人,中性粒细胞减少,他们的预后较差。某些血液疾病也会有中性粒细胞的减少,其中白血病也可以出现这种情况,白血病只是统称,某些类型的白血病的血细胞会较少。再生障碍性贫血不仅红细胞减少,粒细胞也可减少,某些辐射或化学药物等也可导致。如果人体脾功能亢进,破坏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加强,也会使细胞数下降。
总的来看,单单只看中性粒细胞变化,它可以提示的意义比较广,但是身体疾病的确诊也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相辅相成。小检查示警,大检查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