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寄生在松树根上,临床应用可分为茯苓皮、带皮苓、赤茯苓、白茯苓、茯神等5个品种。将茯苓菌核内部的白色部分切成薄片或小方块,即为白茯苓;削下来的黑色外皮部即为茯苓皮;茯苓皮层下的赤色部分,即为赤茯苓;带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切成正方形的薄片,即为茯神。切制后的各种成品,均需阴干,不可炕晒,并宜放置阴凉处,不能过于干燥或通风.以免失去粘性或发生裂隙。茯苓皮、带皮苓、赤茯苓、白茯苓、茯神,用药部位不同则主治也有所不同
一、 茯苓:即茯苓菌核的白色部分,功擅健脾,适用于脾虚体倦、食少便溏之证,常与党参、白术、甘草配伍。
⒈ 别名:茯菟(《本经》),茯灵(《史记》),茯蕶(《广雅》),伏苓、伏菟(《唐本草》),松腴(《记事珠》),绛晨伏胎(《酉阳杂俎》),云苓(《滇海虞衡志》),茯兔(《纲目》),松薯、松木薯,松苓(《广西中药志》)。
⒉ 来源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野生茯苓一般在7月至次年3月间到马尾松林中采取。生有茯苓的地面,一般具有以下特征:㈠松林中树桩周围地面有裂隙,敲之发出空响;㈡松树附近地面有白色菌丝(呈粉白膜或粉白灰状);㈢树桩头烂后,有黑红色的横线裂口;㈣小雨后树桩周围干燥得快,或有不长草的地方。栽培的茯苓一般在接种后第二、三年采收,以立秋后采收的质量最好,过早则影响质量和产量。加工:茯苓出土后洗净泥土,堆置于屋角不通风处,亦可贮放于瓦缸内,下面先铺衬松毛或稻草一层,并将茯苓与稻草逐层铺迭,最上盖以厚麻袋,使其发汗,析出水分。然后取出,将水珠擦去,摊放阴凉处,待表面干燥后再行发汗。如此反复3~4次,至表面皱缩,皮色变为褐色,再置阴凉干燥处晾至全干,即为茯苓个。切制:于发汗后趁湿切制,亦可取干燥茯苓以水浸润后切制。
⒊ 性状:茯苓个呈球形,扁圆形或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重量由数两至十斤以上。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外皮薄而粗糙,有明显隆起的皱纹,常附有泥土。体重,质坚硬,不易破开;断面不平坦,呈颗粒状或粉状,外层淡棕色或淡红色,内层全部为白色,少数为淡棕色,细腻,并可见裂隙或棕色松根与白色绒状块片嵌镶在中间。气味无,嚼之粘牙。以体重坚实、外皮呈褐色而略带光泽、皱纹深、断面白色细腻、粘牙力强者为佳。白茯苓均已切成薄片或方块,色白细腻而有粉滑感。质松脆,易折断破碎,有时边缘呈黄棕色。
⒋ 性味:甘淡、平
⒌ 归经:入心、脾、肺经
⒍ 功能主治: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哕,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
①《本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②《别录》:"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
③《药性论》:"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儿惊痫,心腹胀满,妇人热淋。"
④《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安胎,暖腰膝,开心益智,止健忘。"
⑤《伤寒明理论》:"渗水缓脾。"
⑥《医学启源》:"除湿,利腰脐间血,和中益气为主。治溺黄或赤而不利。《主治秘诀》云,止泻,除虚热,开腠理,生津液。"
⑦王好古:"泻膀胱,益脾胃。治肾积奔豚。"
⑧《药征》:"主治悸及肉瞤筋惕,旁治头眩烦躁。"
7. 方剂选用:
①治疗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金匮要略》苓
桂术甘汤)
②治疗湿泻:白术一两,茯苓(去皮)七钱半。上细切,水煎一两,食前服。(《素问玄机原病式》茯苓汤)
③治疗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二两,桂枝二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纳泽泻再煮取二
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金匮要略》茯苓泽泻汤)
8. 鉴别:
(1) 本品粉末灰白色。不规则颗粒状团块及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液渐溶化。菌丝无色或淡棕色,细长,稍弯曲,有分枝,直径3~8μm,少数至16μm。
(2) 取本品粉末1g,加丙酮10ml,加热回流1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冰醋酸1ml 使溶解,再加硫酸1 滴,显淡红色,后变为淡褐色。
(3) 取茯苓片或粉末少量,加碘化钾碘试液1 滴,显深红色。
二、 茯苓皮:为茯苓菌核的黑色外皮,功擅利水消肿,适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常与生姜皮、桑白皮、陈皮、大腹皮配伍,即五皮散。
1. 来源: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菌核的干燥外皮。多于7~9月采挖,加工“茯苓片”、“茯苓块”时,收集削下的外皮,阴干。本品呈长条形或不规则块片,大小不一。外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有疣状突起,内面淡棕色并常带有白色或淡红色的皮下部分。质较松软,略具弹性。气微、味淡,嚼之粘牙。
2. 性味:味甘、淡,性平
3. 归经:归肺、脾、肾经
4. 功效主治: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① 《纲目》:"主水肿肤胀,开水道,开腠理。"
②《医林纂要》:"行皮肤之水。
5. 方剂选用:
①治疗吸受秽湿,三焦分布,热蒸头胀,身痛呃逆,小编不通,神志昏迷,渴不多饮:茯苓皮五钱,生薏仁五钱,猪苓三钱,大腹皮三钱,白通草三钱,淡竹叶二钱。上六味,以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先服安宫牛黄丸,继用茯苓皮汤(《温病条辨》茯苓皮汤)
②治疗全身水肿,胸腹胀满,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等:陈皮9g、茯苓皮24g、生姜皮6g、桑白皮9g、大腹皮9g。(《证治准绳》五皮饮)
三、 带皮苓:即将茯苓切碎,取用带有皮壳的赤茯苓,功效主治与茯苓皮相同,如无带皮茯苓,可用3/4的茯苓、1/4的茯苓皮混合取代之。
四、 赤茯苓:即茯苓菌核的赤色部分,功擅利水渗湿,适用于水湿、停饮等证,常与猪苓、泽泻配伍。
1.来源:茯苓菌核的赤色部分,质松,略具弹性。
2.性味:甘淡、平
3.归经:入心、脾、膀胱经。
4.功效主治:行水,利湿热,益心润肺。治小便不利,淋浊,泻痢,心阴不足,肺燥,消渴。
①《药性论》:"破结气。"
②《纲目》:"泻心小肠膀胱湿热,利窍行水。"
③ 《本草再新》:"益心气,健中和脾,润肺,燥湿。治泻痢。"
5.方剂选用:
治疗小儿水气肿满,咳喘不止:赤茯苓半两,桑根白皮半两,川升麻1分,甜葶苈1分,杏仁1分,桔梗1分,贝母半两,上为粗散。每服1钱,以水一小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日3-4次。(《圣惠》卷八十八赤茯苓散)
五、 茯神:即茯苓菌核中贯穿松根部分切成的小块,功擅宁心安神,适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证。为了加强疗效,还常和朱砂拌用,称为朱茯神或朱衣茯苓。
1.来源:茯神为多孔菌科卧孔属植物茯苓【(Poria cocos Schw.)Wolf 】的菌核中夹有松根的部分,原物种为低等植物,是寄生在松树上的真菌。药用部分为干燥菌核体中间抱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商品多已切成方形的薄片,质坚实,具粉质,切断的松根呈棕黄色,横断面可见年纹理。气微,味淡。以肉厚实、松根细小者为佳。
茯神木:为茯神中的木心。多为弯曲不直的松根,外部带有残留的茯苓,显白色或灰色,内部仍为木质,质松体轻,无皮,略似朽木。
2.性味:味甘、淡,性平。
3.归经:入心、脾经
4.功效主治:渗湿、健脾、宁心。用于痰饮、水肿、小便不利、泄泻、心悸、眩晕。
①《别录》:疗风眩,风虚,五劳,口干。止惊悸,多恚怒,善忘。开心益智,养精神。
②《药性论》:主惊痫,安神定志,补劳乏;主心下急痛坚满,小肠不利。
③ 《本草再新》:治心虚气短,健脾利温。
5.方剂选用:
①治心神不定,恍惚不乐:茯神二两(去皮),沉香半两。并未细末,炼蜜丸,如小豆大小。每服三十丸,食后人参汤下。(《百一选方》朱雀丸)
②治虚劳烦躁不得眠:茯神(去木)、人参各一辆,酸枣仁(炒,去皮,别研)五两。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入生姜半分,拍碎,煎至七分,去滓,空腹温服,日二夜一。(《圣济总录》茯神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