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文化
医院文化
中医文化
您现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医院概况 医院文化 中医文化 中医文化

夏季养生如何养,中医专家来支招

2020年06月15日 浏览量: 作者: 文章来源:今日玉环

来源:今日玉环


夏季养生如何养,中医专家来支招

 

盛夏到来,天气湿热,人们容易焦躁不安、心神不宁。台州市名中医、市中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陈建斌表示,夏季养生重在护心养阳,人们应注意养护心脉,调息静心,在清热解暑的同时,注重健脾祛湿。

 

陈建斌医生介绍,炎热的夏季极易扰乱心神,人们容易焦躁不安,心神不宁,加之夏季汗水多,也是伤心阴、耗心阳的时候。因此,夏季养心,要保持心情平和、稳定,尽量避免大喜大怒的情绪波动。此外,要尽量避免在高温场所活动。饮食上,可服用百合、莲子和小米等食材熬制的安神养心粥。

 

中医认为“暑多夹湿”,夏天往往是一年四季中雨水最多的季节,当湿与热交织在一起,湿气就很可能入侵我们的身体。俗话说,“千寒易去,一湿难除”,因此,在清热解暑的同时,必须注重健脾祛湿。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有些人湿气较轻,没有明显症状,但它会埋伏在体内,伺机行动;当湿气只增不减或与热、寒等交织时,就会在身体中找各种发泄的出口,并以各种症状表现出来。一般“湿气重”的人多表现为:舌体胖大、齿痕,舌苔较厚腻,口黏、口腔异味、口腔溃疡、苔藓样改变等外在征象。湿邪重,还可导致口腔感觉异常,如口淡乏味、口苦、舌木、不灵活、舌灼痛等,此外,还有头昏头重头蒙,嗜睡困倦,面色发黄,头面油多、痤疮,,腹部肥胖,大便粘腻、不成形或便秘、皮肤湿疹、水泡流水瘙痒等表现。

 

湿气太重可能会导致肥胖、脂肪肝、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痛风甚至恶性肿瘤等多种疾病,因此应引起重视。

 

陈建斌提醒,“湿气重”者,平时可适当加大运动量,且要避免居住及工作环境过于潮湿。在饮食上,应戒烟酒,少食生冷油腻辛燥之品,尤其像贪凉饮冷,不仅伤阳,还会助湿,实是养生保健之大忌。“夏天,不少人喜欢食用西瓜等凉性水果消热解暑,特别是冰西瓜等。但是吃多了西瓜和凉性水果容易损伤脾胃和阳气。”陈建斌医生表示,夏季,不少人脾虚湿困,容易产生肠胃不适,大便湿浊,腹部胀满,食欲减少等症状,可适当多吃清热消暑、健脾祛湿的食材,如薏米、红豆和山药等。  

 

不少人认为,夏天出汗多,为了避免脱水,应当少运动。但陈建斌表示,夏季仍需坚持适量的运动,能让身体出汗排毒,但不应在阳光下剧烈运动。依照人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的规律,运动可在清晨或傍晚进行。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中阳暑的人少了,但是中阴暑的人数增加不少。”陈建斌医生介绍道,在暑热或高温环境下作业而中暑者,属“阳暑”,俗称“中暑”,与之相对的便是阴暑。阴暑指夏季因气候炎热而吹风纳凉,或饮冷无度,中气内虚,以致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侵袭而为病。一般主要病状有发热恶寒、无汗、身重疼痛、神疲倦怠,还有因着凉导致腹泻腹痛、浑身没劲、无汗恶寒、关节酸痛等。

 

陈建斌介绍,按照中医理论,阴暑主要是因风、寒、湿邪侵袭机体引发,常在季节转换的时候由于过度贪凉而出现,如果过于避热趋凉,均可导致风、寒、湿侵袭机体而引发“阴暑”。由于夏季暑热湿盛,人们毛孔开张、腠理疏松,人们睡眠、午休和纳凉之时,若过于避热趋凉,比如在树阴下、阳台上乘凉时间过长,或运动过立即快速饮用大量冷开水或冰镇饮料,或立即用冷水浇头冲身,或睡眠时用强风力的电扇对着吹,都可能导致风、寒、湿邪侵袭机体从而引发“阴暑”。特别是老人、儿童、孕产妇、体弱及患有宿疾者,更容易诱发此症。

 

陈建斌建议,夏日要多喝水,饮食上多吃些清热、生津、养阴的食物,不吃或少吃辛辣、燥热、油腻的食物,少饮酒,不宜过分贪凉。此外,忽高忽低的气温最容易引起肠胃不适,应特别注意胃部保暖,在饮食上应避免过多进食生冷食物。如有发生“阴暑症状”还请及时就医。

 

最后,陈建斌提醒,在夏季还应该保持规律、良好的睡眠。夏季昼长夜短,人体代谢旺盛,容易产生疲劳感。“夏天不少人出去玩到很晚才回家,直接导致睡眠不足,第二天工作、学习效率低下。”他表示,夏季要做到起居有规律,中午可以保持半小时到1小时左右的午间休息,但要注意午睡时间不宜过长,时间过长不仅会影响晚间的睡眠,还会使人醒来后昏昏沉沉,工作效率低,适得其反。



地址:浙江省玉环市玉城街道西城路138号 咨询电话:0576-87255457 备案号: 浙ICP备11044650号 技术支持:台州华顶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浙公网安备 33102102331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