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日期:2013年4月14日、4月24日
一、4月份处方总量为29317张,其中检查4月14日处方量988张,4月24日处方量819张,共检查处方1807张处方,占检查全院处方量的6.16%。不合理处方有54张,占检查处方量的2.99%,与上月相比分析,处方不合格率上升了0.40%。主要集中在:外科23张,占42.59%;内科17张,占31.48%;妇科6张,占11.11%,肛肠科5张,占9.26;骨科3张,占5.56%。
二、经过处方检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不规范处方7张,占不合格处方比为12.96%,分别表现为:①处方前记中联系地址栏书写不规范,如地址栏写干江、城关、陈屿等。②处方后记中单人值班调剂有2张未执行双签名。
2、用药不适宜处方43张,占不合格处方比为79.63%,分别表现为:
⑴临床诊断与处方用药适应证不适宜的,如疾病诊断为慢性胃炎、脂肪肝,用药为格列齐特缓释胶囊;诊断为疲劳综合症,用药为氨氯地平片、厄贝沙坦片;诊断为慢性胃炎,用药为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等等。
⑵遴选的药品不适宜的,如头部外伤,脑震荡,用药为磺苄西林钠针;诊断为手挫伤,手裂伤伴感染,用药为头孢唑肟钠针;诊断为梅毒Ⅰ期,用药为头孢西丁钠针等。
⑶抗菌药物用法用量不适宜的,如头孢西丁钠针、磺苄西林钠针、阿莫西林/舒巴坦钠针、甲哨唑针等消除半衰期短者应一日多次给药,实际用法为一日一次。
⑷重复给药的,如疾病诊断为腰背部挫伤,颈椎病,用药为洛索洛芬钠分散片和布洛芬片,两者均为苯丙酸类非甾体抗炎镇痛药。
⑸配制的输液溶媒浓度过高,如天麻素针加入0.9%氯化钠针100ml中静脉滴注,而药品说明书规定:本品每次0.6g,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500ml稀释后使用。
3、超常处方4张,占不合格处方比为7.41%,分别表现为:①一张疾病诊断为尿道炎,另一张疾病诊断为盆腔炎、阴道炎、宫颈炎,用药均为头孢西丁钠、左氧氟沙星针、甲哨唑氯化钠针,门诊三种抗生素联用,有大包围用药现象,极易产生耐药性。②疾病诊断为趾骨骨折,用药为左氧氟沙星针0.5g,头孢西丁钠针一次8g,每日均一次。根据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文件《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规定,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经验性治疗可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其他感染性疾病治疗要在病情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实现参照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或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结果选用该类药物。因此,本患者趾骨骨折使用左氧氟沙星针不规范;头孢西丁钠针说明书示:静脉滴注,成人常用量为1-2g/次,每6-8小时一次③疾病诊断为过敏性皮炎,过敏性皮疹,用药为头孢唑肟钠针,为无指征使用抗生素药品。
三、通过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造成了不合理用药:
1.中医诊断开西药,西医诊断开中成药,导致某些处方诊断与用药不符。
2.患者临时要求增加药品,医师在未增加诊断的情况下开具处方,导致诊断与用药不符。
3.某些医师对抗菌药物的抗菌谱、用法用量认识不够,导致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4.因药品繁多,医师未严格掌握药品说明书,凭经验开药。
5.处方前记中地址栏书写不规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①历史遗留问题,过去患者就诊时未要求三级地址,若要求他们到收款室重新完善就诊信息不大现实;②急诊患者就诊匆忙,没时间按照要求办理就诊卡;③外地流动人口就诊时应住址常发生变化,不愿意填写地址、联系电话;④收款室工作繁忙,遇上病人排长队时,有时难免未按规定要求患者写全就诊信息等。
四、为了减少不合理处方,促进合理用药,采取了以下措施:
1、由信息科对挂号室人员进行培训,将市民卡和就诊卡关联,完善就诊信息,从而减少不规范处方。
2、由药剂科完善药品说明书信息,医生在开具药品时,右键点击该药品,会出现该药品的说明书,医生严格按此说明书用药。
3、每月开展处方点评工作,对开具不合理处方者,发放处方质量检查温罄提示单,并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同时将处方检查情况在医院内网上公布。
4、药师在发药过程中是药品的提供者和合理用药的监督者,调配处方时应运用自己的药学知识严格审查处方、调配处方,真正做到“四查十对”,从而促进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5、定期开展临床合理用药学习,提高医护药人员的药物理论水平;同时培养医务人员认真负责的诊疗态度,提高医生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