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血小板?
人体血液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血小板是从骨髓巨核细胞中释放出来的血细胞,是从巨核细胞脱落下的“碎片”。
血小板在正常血液中数量较为恒定,它在众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我们受伤或者有创诊疗后,血管遭到破坏,血小板会释放促进血管收缩的物质,可以使受伤的血管不同程度的紧闭,这也可以使血管内血流量减少,防止血液流失。血小板快速聚集于伤口处,形成血小板栓子,堵住血管破损部位,阻止血液持续外流。
在伤口愈合过程中,血小板还会释放多种生长因子,催化促进细胞增殖与组织修复。在炎症反应里,血小板能够参与免疫调节,与白细胞等协同作战。另外,在器官移植排斥等情况中,血小板也可能参与免疫反应,对移植器官的存活产生影响。
正常成人血小板总数在(100-300)×10^9/L,数量可随时间和生理状态波动。
常见的生理性变化比如:通常午后略高于早晨,冬季高于春季;高原居民高于平原居民;月经后高于月经前;妊娠中晚期增高,分娩后即降低;运动、饱餐后增高,休息后恢复。当我们在医院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可能会碰到同一天或者隔天的血小板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请不要过于担心。
那么我们可能会在哪些情况下碰到病理性变化呢?
血小板异常增多可能有:
①血液系统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溶血性贫血等。
②创伤:如脾切除后、骨折、急性失血后、手术后等。
③其他疾病:如某些恶性肿瘤、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缺氧等状态。故罹患以上疾病的人,可能会出现血小板数量的不稳定升高。
血小板异常减少的常见于:
①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转移癌、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部分缺铁性贫血等。
②破坏过多: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
③消耗过多: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血友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④某些感染性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败血症等。
⑤药物中毒或过敏:如甲砜霉素有骨髓抑制作用,可引起血小板减少;抗血小板药噻氯匹定、阿司匹林也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应用某些抗肿瘤药、抗生素、细胞毒性药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等,通常情况下,可在停药后恢复至正常水平。
以上不管使任何一种情况,一次的血常规检验只能提示,身体的健康状况一定要结合多方检查检验结果,在临床医生的综合指导下判断。
有一种情况,就是注意血小板的假性减少,有一部分人对血液EDTA抗凝剂或者某些药物(替罗非班、抗生素)等敏感引起血小板的聚集,或者血小板存在卫星现象、冷凝集的免疫影响,使多个血小板聚集成一团,引起计数偏低。
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对每一份检验工作都会进行核对,如有特殊情况会及时发现,继而联系本人了解病史或如有必要重新采集血液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