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坎门的杨女士近期出现乏力、纳减、皮肤瘙痒不适,开始并没有引起她的重视,自行服用中药调理,过了3个月后仍未见好转,家人发现其皮肤日渐变黄,由家人送至我院肝病科就诊,其反复向接诊医师主诉自己的黄疸肝炎病史,要求按黄疸肝炎治疗。
肝病科值班医师仔细询问患者既往病史,发现患者近1年来反复出现全身皮肤黄染,并伴有明显瘙痒感,经护肝对症治疗稍缓解后不久又出现病情复发。本次发病外院门诊肝功能提示总胆红素高达170mmol/L,而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升高不明显,值班医师敏锐的感觉到此黄疸并非一般的黄疸肝炎,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经过我科医师详细会诊,最终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经过规范的中西医治疗,杨女士最终好转出院,近期随访肝功能一直正常。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起病隐匿,病情进展快慢不一,有的可以几十年没症状,有的则在很短时间迅速进展为失代偿肝硬化甚至需要肝移植,像杨女士这样症状明显的极少,大部分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常常悄无声息的发展至肝硬化、肝衰竭,因此被称为威胁生命的“静默杀手”。
1.什么是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40-60岁中年女性为高发人群,临床主要症状包括疲劳、瘙痒、骨质减少/疏松、高胆固醇血症和皮肤的黄色瘤等,常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肝功能损害以碱性磷酸酶、谷氨酰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升高为主,并伴有多个自身抗体阳性,以抗核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抗线粒体M2抗体、SP100等最为常见。该病曾被命名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随着早期诊断和治疗,许多患者并未发展为肝硬化,因此为了充分描述受损小叶内胆管周围炎性浸润的组织学特征,用“胆管炎”取代“肝硬化”,更名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并保留了首字母缩写“PBC”。
2.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治疗
本病目前唯一的特效药物是熊去氧胆酸(UDCA),但临床上约有40%的PBC患者对其应答不佳,虽有报道联用布地奈德、贝特类降脂药、水飞蓟素、奥贝胆酸等对该类患者有一定疗效,但是缺乏长期随访以及有效性、安全性的评价,总体来说,PBC的治疗目前仍显手段单一,总体疗效不尽人意。玉环市中医院肝病科针对PBC患者采用以三物黄芩汤为主方进行辨证联合UDCA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我科就诊的所有PBC患者目前均病情稳定,近5年未出现一例最终发展为肝硬化或肝衰竭的PBC病例。
3.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注意事项
1.3—6月查肝功能、血脂、上腹部B超、AFP、甲状腺功能、骨密度,自身抗体全套,肝硬化患者每年还需行胃镜检查。
2.治疗期间不得自行对药物进行随意加减,需在肝病专科医师的指导下根据病情变化进行调整。
3.尽量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严禁饮酒。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剧烈波动。适度锻炼、日晒,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
普通民众和非专科医生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接触和了解较少,常觉得少见和神秘,甚至一旦被确诊还会有一定的恐惧心理,其实该病是比较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如能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定期随访,绝大部分患者均能达到一个比较好的病情改善和远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