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日期:2012年7月13日、7月26日
处方量:7月份处方总量:33718张,金额:2778392.99元,其中检查7月13日处方量1049张,7月26日处方量1155张,共检查处方2204张处方,占检查全院处方量的6.54%。
不合理处方:55张,占检查处方量的2.50%。
处方合格率:97.50%。
根据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标准检查,2012年7月份处方大部分按处方标准开具,检查张处方,发现不合理处方有55张,处方合格率达到97.50%,和6月份比较处方合格率上升了0.27%。经过处方检查发现有以下不合理现象。
1、诊断和用药不符
本次检查发现23张处方诊断和用药不符。例如:诊断为脂肪肝,用药为兰索拉唑胶囊;诊断为耳神经痛,用药为复方愈创木酚磺酸钾溶液;诊断为阴道炎,用药为血府逐瘀颗粒、补血调经片;诊断为尿路感染、血栓性静脉炎,用药为酚酞片;诊断为胃肠功能紊乱,用药为百令片;诊断为冠心病,用药为复方愈创木酚磺酸钾溶液;诊断为子宫脱垂,用药为地红霉素片;诊断为胆囊炎,用药为碳酸钙D3片;诊断为咽喉痛,用药为头痛宁;诊断为皮肤感染,用药为舒血宁针;诊断为尿路感染,用药为珍珠灵芝胶囊;诊断为腹痛、关节病,用药为诺和灵30R针头等等。
2、疾病的诊断不规范
本次检查发现有1张处方的诊断不规范,例如:诊断为健康体检,用药为百令片、玉屏风颗粒。
3、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
本次检查发现使用抗菌药物存在不规范的处方有31张,占全部不合理处方的56.36%,主要有以下不合理现象。
① 抗菌药物的用法用量不规范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甲硝唑等消除半衰期短者(除头孢曲松针外),应一日多次给药,而实际使用的用法为一日一次,而本次检查发现使用抗菌药物的用法不规范有22张处方,占不合理处方的40%,占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不合理处方的70.98%。例如青霉素钠针(1张)、头孢西丁钠针(6张)、头孢美唑钠针(2张)、头孢唑肟钠针(2张)、磺苄西林钠针(3张)、头孢呋辛钠针(2张)、氨曲南针(2张)、阿莫西林氟氯西林钠针(1张)、阿莫西林舒巴坦钠针(2张)、夫西地酸钠针(1张)等,用量均超过≥2次,用法均为一日一次或立即,用法不规范。并且夫西地酸钠针的一次用量均比药品说明书的用量偏少。
② 使用喹诺酮类药物不规范
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文件《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规定,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经验性治疗可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其他感染性疾病治疗要在病情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实现参照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或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结果选用该类药物。而本次检查发现3张处方使用喹诺酮类药物不规范。例如:诊断为附件炎、宫颈炎、盆腔炎,使用的抗菌药物为左氧氟沙星针静滴;诊断为鼻窦炎,使用抗菌药物为环丙沙星针静滴。
③超级别使用抗菌药物
医院文件规定:医师级的临床医师只能使用一线抗菌药物,而本次检查发现有3张处方选用抗菌药物超级别,住院医师级医师选用二线抗菌药物用于临床治疗,如:治疗牙周炎使用替硝唑胶囊口服。
④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法不正确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皮肤黏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后,很少被吸收,在感染部位不能达到有效浓度,反易引起过敏反应或导致耐药菌产生,因此治疗全身性感染或脏器感染时应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只限于少数情况,例如全身给药后在感染部位难以达到治疗浓度时可加用局部给药作为辅助治疗。此情况见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某些药物可同时鞘内给药;包裹性厚壁脓肿脓腔内注入抗菌药物以及眼科感染的局部用药等。某些皮肤表层及口腔、阴道等黏膜表面的感染可采用抗菌药物局部应用或外用,但应避免将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品种作局部用药。局部用药宜采用刺激性小、不易吸收、不易导致耐药性和不易致过敏反应的杀菌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易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不可局部应用。本次检查发现有1张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法不正确,开具处方为头孢曲松钠针,用法为外用。
⑤选用抗菌药物重复使用
本次检查发现有2张处方使用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有重复。头孢西丁是β-内酰胺广谱杀菌抗生素,是头霉素C的衍生物。对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及厌氧菌都有广谱抗菌活性。对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流感嗜血杆菌、淋球菌、奇异变化形杆菌、吲哚阳性变形杆菌等有抗菌作用。本品还对一些厌氧菌有良好的作用,如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梭状芽胞杆菌、拟杆菌(包括脆弱拟杆菌)对本品敏感。甲硝唑为硝基咪唑衍生物,抗菌谱包括脆弱类杆菌和其他类杆菌属、梭形杆菌、产气芽胞杆菌、真杆菌、消化球菌属和消化链球菌属等。两者的抗厌氧菌的作用相似,而本次检查发现治疗盆腔炎、肛痈均联合使用头孢西丁钠和甲硝唑,是属于重复用药。